曾是无故蒙冤的学者
欧洲本地多家媒体曾在2019年10月末大肆报道了一条爆炸性新闻: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孔子学院院长宋新宁教授遭比利时当局被指控间谍行为,因而被禁止进入申根区8年。这则消息不但在比利时引起轩然大波,法新社、路透社、南华早报等世界其他媒体也纷纷转载,而且各个标题耸人听闻,在法院裁决之前就已仿佛证据确凿。宋教授当即进行了反驳,并提出上诉。
宋教授作为中欧问题研究专家会应邀出席一些活动。在2019年4月初,他回忆道曾在某社交场合遇到了美国驻比大使馆的一个官员。这位“外交官”私下要求他跟美方“合作”,被正直的宋教授断然拒绝。随后,美国方面警告他,如果不和美国当局合作,将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宋新宁教授说,“我想,这就是后果”。
当然,邪不压正,是非公道自在人心。在第二年初,也就是2020年2月26日,比利时法院开庭审理此案。3月2日,比利时外国人法律诉讼委员作出判决,由三名法官组成的合议庭决定,废止比利时移民局对宋新宁教授的入境禁令,并驳回了比利时政府当局对宋教授间谍活动的指控,宋新宁教授在申诉中胜诉。
耐人寻味的是,这时候的欧洲媒体,特别是比利时的媒体近乎一片沉寂。除了几家媒体轻描淡写了一下事情的结果之外,包括最开始“爆料”的荷语媒体完全不再提及此事。偏向性如此明显,其中的缘故不言而喻。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任何不能杀死你的,都会使你更强大”。宋教授在洗清莫须有的指控后回到国内,接受了香港中文大学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GCCS)的聘任担任教授,继续他科研生涯。难能可贵的是,尽管遭遇种种不公,他还是保持了自己淡泊名利的学者身份,在欧洲问题和其他国际关系研究上维持了他客观、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他观点犀利,洞察深刻,广受业内外人士欢迎。他执教超过35年,桃李满天下,在中国外交部和各驻外使领馆里,都有他的学生。
今年4月11日,作为欧盟让·莫内终身特聘教授的宋新宁在在深圳龙岗区党政干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他的最新演讲。笔者在此摘取其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中国的外交视角
宋新宁教授把中国外交关系分为三大核心板块和若干的边缘板块。三大核心板块即北美、欧洲和东亚,而边缘板块则包括非洲、拉美、中东等。三大核心板块不仅是因为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其经贸往来更是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0%以上。
他认为,较之于问题频繁、反复无常的中美关系,“中欧关系的发展总体还算稳定”。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习近平主席与欧盟领导人和欧盟成员国领导人之间至少进行过3次视频对话和24次电话通话,中国与欧洲之间保持着比较顺畅的沟通。
欧洲联盟的特性
宋新宁教授总结了欧盟的四大特质:第一,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第二,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实体。第三,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发展援助体。第四,欧盟是一个超国家机构与政府间机构的混合体,拥有复杂的制度安排。这四大特征决定了我们(中国)是在同一个什么样的实体在打交道,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如何和欧洲打交道。
欧盟对华政策的演变
宋新宁教授认为,欧盟对华政策的发展也显示了欧洲人对中国认知的变化。其变化过程可以概括为:可以改造的伙伴→无法改造的竞争对手→无法割舍的全面竞争对手。欧洲人比美国人更早地提出接触战略不灵了,应当对华强硬,但是又因为其成员国对华利益的复杂性、多样性而无法形成统一的对华政策,所以只能埋怨中国对欧洲分而治之。尽管中欧交流畅通,但“欧洲人比美国人更早意识到了中国的崛起和这种崛起对欧洲可能造成的挑战,并在2006年以后开始逐步改变其对华政策。”
宋新宁教授总结了几个重要的节点:(1)2006年10月,欧盟发布的第一份对华贸易战略文件《竞争与伙伴:欧盟-中国贸易与投资政策》,总结对华关系“竞争在前,伙伴在后”。(2)2009年,欧盟主要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指出,欧盟自1995年以来的对华政策,即以经济上的利益换取中国政治上的变化,彻底失败。(3)2016年和2017年两次中欧领导人峰会因未能就争议问题达成协议而没有发表联合声明。(4)2019年,欧盟再次发表对华战略文件,将中国定位为具有四重身份的全面竞争对手,即合作伙伴、谈判伙伴、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敌手。
如何看待当前的中欧关系
宋新宁教授总结到,2020年12月,欧盟发表的最新文件——《应对全球变革的美欧新议程》中,强调欧盟要振兴跨大西洋关系,共同应对中国的战略挑战,而在对华关系上,欧盟强调的则是推进民主、法治、人权和谋求互惠的政治经济关系。同时,欧盟近年来特别注重所谓的“战略自主”,其成员国的主要领导人一再强调欧洲国家在对华关系上与美国的差异。
他在这个问题上非常理性。他认为,中国与欧盟之间在政治上虽然有分歧,欧盟视中国的治理模式为“制度性敌手”,但是中欧在国际政治方面依然彼此需要、相互借重。
最后,笔者还注意到,宋新宁教授此前也曾多次受邀进行授课演讲。本次授课既是他之前科研的总结,也是他关于中欧关系的系统性思考。和很多读者一样,笔者也很高兴看到宋教授可以继续他的学术事业,在科研和教学领域继续为中欧双边友好做出贡献。
作者:比利时《欧华商报》责任编辑,林登万 编译